2007年,证券市场上的创投概念已经有所演绎,未来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创投概念股以及创业板公司将会吸引更多的市场目光。市场历来对新事物充满了热情,因此,2008年的资本市场将是小鬼当家。
两会后适时推出
“国九条”中提出,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只有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也只是主板的一个补充。但由于主板上市条件较高,很多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之外。经过多年的酝酿,推出创业板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国家政策方面,2006年2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要求“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尚福林在日前召开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将争取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创业板。至此,筹划近十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诞生在即。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中,基本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有1200多家,已经改制和完成辅导期的企业也达5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85%以上,主营业务利润在500万至5000万元的占73%,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近70%。由于已经拥有成长性较好、数量可观的中小型和科技企业群体,从全国中小企业的规模来看,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创业板的需要。而高成长、高科技与新经济、新服务、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的“两高六新”的企业将受到创业板青睐。
创业板有着丰富的上市资源。目前中小型券商为创业板储备的拟上市公司普遍有20家左右,大型券商囤积的上市资源更是高达30家以上。国内有60多家保荐机构,如果每家储备5家,就有300家上市资源。从投资者方面看,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持股额也占到40%以上,风险承受能力高;从监管经验看,中小企业板推出3年多,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设计合适的上市标准和监管规则,可以预计创业板推出的风险是可控的。
又一轮“造富”运动
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论及了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同时,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创业板就是条件之一。
监管层有关负责人就表示,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到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而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中小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将在资本市场上展开又一轮“造富”运动。一些创投公司已经在2007年10月份、12月中下旬配置了创投概念股。而创业板的推出为这些创投概念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出口,它们持有的股份容易变现,IPO收益将远远高于靠利润分红形成的收益。
创投概念肯定会是2008年一大投资主题。在创业板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消息公布后,业界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去年10月份以来中小板上市公司大幅上涨,创投概念股大幅上涨,似乎正是这一投资机会即将到来的前奏。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创业板、中小板频繁的IPO行动,也为证券公司、风险投资等提供了巨大的业务扩展机会。但与此同时,创业板的推出也会对主板市场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推出创业板,显然会对二级市场造成一定资金分流,从而对2008年沪深指数的高度将是一个限制。但创业板推出后,市场所面临的扩容压力在800亿元左右,相当于中国神华的融资额,市场完全有能力承接。
创业板的推出为目前改革新股发行机制提供了一个契机,目前这种明显有利于机构的新股发行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将有助于抑制过度“炒新”的投机之风。此外,创业板的退市机制必然会完善起来。而这种退市机制极有可能也适用于主板市场。这可以减少大资金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价机会,有利于遏制个股的狂涨暴跌。'
成思危:创业板将在“两会”后推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表示,创业板可能在“两会”后推出。
成思危表示,他了解到创业板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估计在“两会”以后可能会推出。创业板与主板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上市门槛相对较低。没有连续3年盈利的要求,总股本可以在3000万股以下,比较适合高科技企业。目前,美国的纳斯达克是比较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在10年以前,我国就开始酝酿推出这个市场,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迟迟没有推出。业内人士表示,创业板的推出将为风险投资以及其他的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了退出的渠道,促进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周道炯:尽快推出创业板
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道炯在昨日举行的“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年会”上表示,要尽快、尽早的推出创业板,支持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并尽快推出金融期货。
“我对资本市场是乐观的,这个乐观不是盲目乐观。资本市场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股票涨或者跌是正常的,问题是防止大起大落。”周道炯表示,要大力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稳步健康的前进。首先,真正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出具体的措施一步一步的落实,并鼓励股票、债券、基金等等的发展。第二,要尽快、尽早的推出创业板,支持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第三,尽快推出金融期货。第四、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第五、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刘丽靓)
巴曙松:创业板对股市的利好是结构性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创业板的推出对股市的利好是结构性的,持有待上市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将会有好的表现,对于股权私募基金也将有良好促进作用。
他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是可以容纳不同类型的企业的,而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融资光谱是断裂的,大多数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融资,而银行往往青睐大企业,一些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却缺少融资的渠道。创业板的推出会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中国的创业板会很有活力。
刘纪鹏:奥运会之前推出是最适合的时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表示,2008年要关注两件大事,一是创业板,二是股指期货。今年投资者的投资,不能只盯住打新股或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也要考虑投资一些有很好成长潜力的即将上市公司的股票,这就需要尽快推出创业板。他说,创业板的推出可以稍微提到股指期货之前,“在奥运会之前推出是最适合的时机”。
刘纪鹏指出,由于中国内地股市发展的特殊性,创业板不能照搬香港模式。在标准上,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必须过了创业期这个风险最好的时期,盈利时间在两年和一年之间做选择。对于两年盈利的上市公司,两年的盈利能力至少要在1000万以上;对于一年盈利的上市公司,最好是“五新三高”类的公司,每年的盈利标准也需要在500万-600万之间。
叶檀:把创业板与中小板合二为一
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既要设立创业板,又要节约目前的行政资源,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创业板与中小板市场合二为一,将传统中大型全部转向主板市场,保留新兴的中小企业与以后的创业公司合为一体,统称创业板,如此划分清晰,监管资源不会在市场的重复中无谓浪费,而中国的创新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企业与风投公司也找到了一个资本市场的接口。
他认为,对创业板的问题设想得更复杂一些,在面临问题时才能更从容一些。创业板的目的不是造就一批一夜富翁,而是发展中国的创新企业,减少对创业板的情有独钟,考虑中小板与创业板的未来命运,才是长远之策。
朱武祥:创业板推出加速企业优胜劣汰
清华大学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表示,虽然中国证监会降低了创业板的门槛,但标准依然很高,并不是NASDAQ那样的连续亏损也可以上市。这样会使得好的中小企业会因为资本的帮助越来越好;中等企业会考虑自己的下一步发展——是被兼并还是通过资本运作继续发展;落后企业因得不到资金,只有被市场所淘汰。这将加快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也有助于同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企业为了不被市场所淘汰,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来保全自己。
他指出,创业板的推出,可以减少直接融资比重低,间接融资比重高的老问题。创业板也会对创新企业的独立发展和优胜劣汰起作用。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依赖于资本市场的体系完善。
本文使用海纳锐利编辑并转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